民进党首轮“大罢免”惨败,激进“台独”遭民意反噬
当24席国民党立委与新竹市长高虹安都挺过“罢免风暴”,这场被赖清德包装成“抗中保台”行动的政治豪赌,最终以民进党遭遇重挫告终。其不仅未能动摇在野阵营根基,反而催生了台湾民众对民进党“绿色恐怖”的不满。在民进党倾全党之力动员、操弄“反中”情况下,台湾民众依然用选票说“不”。
民进党发起的首轮“大罢免”被“零封”,是其惯常操弄民粹主义遭反噬的体现,是其走极端路线必然付出的代价。此次罢免行动从发起之初就陷入严重的正当性危机。将去年刚当选的立委动辄扣上“亲中卖台”的罪名,却提不出任何具体事证,这种“为罢免而罢免”的操作,暴露了其政治清算的本质。台湾“立法机构”负责人韩国瑜此前所称的“政治大屠杀”并非虚言,绿营四处发放丑化蓝委的传单、在公共场合撒冥纸等行径,已超出民主监督范畴,沦为赤裸裸的人格毁灭。这种仇恨政治的蔓延,最终触发了台湾社会的强烈反弹。
民进党高估了“反中牌”的边际效应。赖清德团队把日常政策辩论都扭曲为“统独对决”,这种极端化操作在风灾善后不力、民生凋敝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荒诞。当民众需要政府解决缺电、通胀、出口衰退等实际问题时,绿营却沉迷于制造“红色恐慌”,这种政治错焦必然引发反弹。此前马英九基金会关于“赖17条”修法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。此次罢免若成功,民进党确实可能推动更具挑衅性的“法理台独”动作。但台湾民众用选票表明,他们拒绝将台海推向战争边缘。美国在台协会(AIT)事前对“大罢免”保持沉默,也反映美方对赖清德激进倾向的担忧。这种内外制约形成的“战略护栏”,使民进党难以肆意操弄“仇中牌”。投票结果显示,不仅传统蓝营选民集体出动,大量中间选民也以“教训票”表达不满,表明民进党操弄“台独”已不得人心。
此次反罢免的投票率较高,折射出台湾民众对政治恶斗的集体厌倦。在台南,果农面对风灾倒伏的果树怒斥“政客只关心罢免”;在新竹,科技业者担忧政治动荡影响投资环境;在台中,中小企业主抗议新台币升值蚕食利润。这些声音共同构成对民进党“政治挂帅”的严厉批判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年轻世代在此次投票中表现出明显的务实倾向,显示所谓的“天然独”世代并非铁板一块。
台湾经济数据的惨淡更强化了这种民意转向。第二季度台湾GDP增长率降至1.45%,出口连续三个月负增长,两岸贸易占比却逆势升至42.3%。当民众意识到若两岸关系恶化,台湾经济将遭遇更严重冲击时,绿营描绘的“脱中神话”自然破灭。当“抗中”无法转化为“保台”的实际收益,意识形态狂热的支持基础必然萎缩。从具体数据看,两岸民间交流的韧性超乎预期。尽管民进党设下重重障碍,上半年,两岸婚姻登记数仍同比增长12%,大陆台商招聘会参与企业数创三年新高。这些事实表明,当民进党政客鼓噪两岸“脱钩”时,台湾民间仍坚持理性选择。此次“大罢免”的失败,可视为对这种“沉默交流”的间接肯定。
首轮“大罢免”的惨败将使民进党陷入更严峻的执政危机。台湾“立法机构”席次未变,意味着赖清德政府将继续面对“双少数”困境,而蓝白阵营在共同抗罢过程中形成的战术默契,可能发展为更稳固的反对联盟,这将是未来岛内政治的一个重要动向。尤其是民众党支持者以“替柯文哲出气”为动机的高投票热情,显示第三势力已找到撬动蓝绿对决的支点。这种在野力量的整合,将使民进党未来在“劳基法修正”、能源政策等重大议题上寸步难行。
同时,首轮“大罢免”惨败的结果也将冲击民进党的党内权力结构。蔡英文在败选后冷淡表态,陈其迈等“地方诸侯”与赖当局保持距离,暗示民进党内派系矛盾或将浮出水面。随着2026年县市长选举提名战打响,“英系”“正国会”等非赖系势力势必挑战赖清德的领导权威,使其出现“内外交困”的情况,萧美琴等潜在竞争者也可能借机积聚能量,使民进党提前进入“后赖清德时代”的权力重组。
此次民进党“大罢免”行动的惨败,表明其“抗中保台神主牌”正在逐渐失效,激进“台独”路线越来越不得人心,迫使其必须调整论述策略,否则将在2026年地方选举再尝苦果。其次,蓝白阵营的合作进入实操层面,双方在立法机构监督、地方选举的战术配合,可能重塑岛内政党格局。
值得警惕的是,民进党也可能转向更隐蔽的“文化台独”操作,或通过“转型正义”等名义继续政治清算。而国民党能否把握契机推动改革、民众党如何避免被边缘化,都将影响台湾政治的健康发展。但无论如何,此次投票结果已传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,即台湾民众更关心民生福祉等实际问题,而非无休止的政治恶斗。(作者系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、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助理熊兴)
编审: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